“靠,好想谈恋爱啊。”
这是我泡在浴缸的热水里,看着最新一集《换乘恋爱》时,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。
也不能说是突然吧,至少一切有迹可循。
最近广州有了难得的秋天。
明明昨天还是三十二度的高温,一觉醒来,大家都套了个薄外套。
“今天不适合上班吃外卖,适合去珠江边散步。”我打开了楼下打包的手撕鸡,开始对着阿鱼感叹。
她今天的心情反倒不错,笑眯眯地开口了:“确实。我晚上就不跟你去挤地铁了,有约。”
我顿时来了兴趣:“谁!”
她笑容的幅度就更大了:“当然是和热乎乎的男人去珠江边散步啊。”
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,也开起玩笑:“行吧。记得把手塞到他的外套口袋里。”
过了一会儿,这人又一本正经地问我:“你怎么每天都吃手撕鸡啊,不腻吗?”
我怼了回去:“干嘛,你是对15块钱的盒饭有什么期待。管饱就行。”
她接着说:“我的意思是,食色性也。美食和帅哥你总得满足自己一样吧。”
我觉得这话有道理。但不知道你们对美食的概念是什么,我打小的愿望就很朴素:每个星期去港货店扫货。注意是“扫货”,而不是“买零食”。微妙的区别就在于,前者是不看价钱的。你喜欢,你下一秒就真的能得到,对于打工人来说,这才是工作的意义。
下班后我也这么干了。
奇怪的是,今天我拎着大袋子走出店门时,并没有收获平时的满足。
心想还不如现在有个人出现帮我拎下袋子~
靠,我也想把手放进男人的外套的口袋里。
所以我是在这种情形下想到他的。
“最近干嘛呢?”我续上了我们一个月前的对话。
“加班,然后下班后遛狗。”他很快就回了,顺带一张正在遛狗的图。
我看着照片上大了一圈的小狗,又重复地赞美了下:“挺可爱的小狗。”
他也还是那句:“来遛。”
不同的是,这次我盯了这句话十秒。
然后我分别看了看机票还有疫情消息,回了:
“我真的来哦。”
又补上一句:“我14号去上海出差。”
后面这句话当然是骗人的,我只是不喜欢双方太有压力的见面。
加上我的工作拿着电脑就能随时办公。电脑在哪,人确系某种意义上的出差。
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们是怎么认识的。
我们在疫情刚开始那会儿加上了好友,这居然是三年前的事情。
更神奇的是,三年过去了,我们都没见上一面。就这么一直线上聊着。
阿鱼问过我:“你就没有想过去见他?”
我当时的回答是:“聊了一年的时候最想。”
“那为什么不去?”阿鱼不理解,因为她是那种马上收拾包袱搬去上海的性格。
我认真回想了下说:“因为当时更在意的是,为什么他不来找我。忍着忍着,我也就不想见他了。”
但在这个降温的广州天,我又想起了他。
他答应得倒也痛快:“好啊。记得拿个外套,上海降温了。”
我挺开心的。
不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见面,我确信他会成为我的男朋友。
而是我意识到“恋爱瘾”之所以会发作,是因为我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正当欲求。
但有些问题我们越想忽略,就越是容易被触发。
所以天冷了,我就想要一双温暖的手;
知道朋友有约,会忍不住地羡慕对方;
看完一集恋综,下意识地想去谈恋爱。
然后呢?
每个“想要”的念头不会凭空消失,而那些“想要”之后的麻烦也会如期而至,
我担心亲密过后的分开会让我更加难过,害怕自己成为一段关系里更主动也更被动的那方。
所以我在说服自己不需要这样的东西:告诉自己这只是个“瘾”,是可以戒的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但它不是“瘾”,而是需求。
瘾可以被戒断,也可以轻易地复发,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。
人不是在天冷的时候才想谈恋爱,只是温度提醒了我们这件事而已。
过去的我一直在纠结,如果他喜欢我,为什么不先来找我。
却忽略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,其实是,
我想见他吗?
对方可能不会按照你的想法行事,但你可以对自己的心动负责。
譬如去见他,
再譬如,把手放进他的外套口袋里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