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摘要
我心里很失落,一度怀疑自己,想着可能自己水平有限吧。也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了,也可能纯粹瞎琢磨,总之很心累。我心理素质不错,捡回来以后稍稍失落了一下,再翻开来看看是哪退回来的,然后再找一个比他更低一档的杂志寄。作品就是产品,作者就是产品经理,如何投出第一篇稿子,和推销员卖出第一把牙刷无异。编辑比作者更靠近读者和市场,也更重视用户体验。
原文约 1427 字 | 图片 3 张 | 建议阅读 3 分钟 | 评价反馈
原创叶伟民 叶伟民写作
收录于合集
#余华1个
#写作66个
#文学41个
#作家16个
#小说7个
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
这是「症在写作」栏目第 45 篇文章
提问是最好的创造
叶老师,您好。我从小就喜欢写点东西,但是写好了又不知道投到哪里。
我曾经给一些杂志投过稿,但是从来没有回音。我心里很失落,一度怀疑自己,想着可能自己水平有限吧。后来我就没再投稿了,想着写好了再说。
但朋友说我这样太被动,应该多出去推销自己,起码多认识圈子里的人,多刷刷脸总有好处。
我很纠结,因为我实在做不来,可能性格有些内向,有些社恐吧。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写,最好能发表,如果还有些读者喜欢,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。
难道这个时代想单纯靠稿子说话真的这么难?还是有些我们素人作者不了解的游戏规则?
也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了,也可能纯粹瞎琢磨,总之很心累。
@维他命嘻
维他命嘻:
你好。我也算前老编辑了,看到这类问题总是感慨:如果当初不那么要脸,很多你以为的高墙深院,多敲几次说不定就开了。这跟追女孩一个道理。
相信我,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无法想象一个编辑对好作者的渴望。只不过这世上作者要远比编辑多,所以后者的渴望变得很微弱,甚至被忽视和误解,最后被想象成一个个冷冰冰的退稿机器。
先来说说余华,他曾在访谈里回忆过去被拒稿的往事:
“我野心很大。一上来不管自己小说写得怎么样,先往《人民文学》和《收获》寄,退回来以后,再档次低一点,《北京文学》和《上海文学》,再不行,最后连那种吕梁市的杂志我也寄。当时邮递员每次他也不会敲门把信递给我,都是把我的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。只要一听到啪嚓一声,我父亲就跟我说退稿来了。
我心理素质不错,捡回来以后稍稍失落了一下,再翻开来看看是哪退回来的,然后再找一个比他更低一档的杂志寄。”
这段话余华是笑着说的。现在是写出来了,但谁当年不是个小年轻?不失望那是假的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脸皮厚点,心里钝点反而走得更远。推销自己的作品,不用太“识相”。
余华自己也说了,要“野心很大”,还要“心理素质不错”。反复试,不断试,才有了后来的故事。
作者埋头创作是本分,写好作品也是应该。如果你的朋友是认为混圈子高于作品,他的话就可以忽略了。如果他是指带着好作品走出书斋,这倒是没错。要知道,作品就是产品,作者就是产品经理,如何投出第一篇稿子,和推销员卖出第一把牙刷无异。
羞耻心不要太重。有枣没枣打三竿,东家不行投西家,直到有反馈为止。日后你不说,谁知道这些陈年旧事?反正被我退过稿的作者,我是一个都没记住。被拒稿不会成为你的“黑历史”,待写出来了,反而会成为你励志史的一部分。
从编辑视角来看拒稿,实在太平常不过了。有可能是来稿太多有所疏漏,有可能最近另有重点难以匹配,也有可能同类稿件太强,已定了一篇先到的……因而,多投稿是对冲这些你浑然不知的偶然因素,取得相对客观的平均结果。
投稿后如有反馈,要多听编辑意见,不要玻璃心,也无须着急“捍卫”作品。编辑比作者更靠近读者和市场,也更重视用户体验。哪怕最后稿子上不了,获得这些反馈也是好的。
最后,多投稿的副效应,就是会认识更多编辑。多和他们交朋友,不是搞关系和走后门那种,而是让自己“被看见”,让对方多了解你,知道你的想法、经历、擅长领域、兴趣爱好等等。
编辑也会给作者建档,注明擅长类型,性格特点等——编辑也很怕那种改几个字就要爆炸的作者。将心比心,要约稿,一个谈笑风生,一个酷出天际,水平都差不多,你会找谁?
作者需要编辑,一点也不亚于编辑需要作者。所谓闭门创作,开门修改,你能获得更全面多元的建议和启发。同时打开自己,和编辑、同行、同好真诚交朋友,触角就伸出去了。说不定哪个题材对方觉得你合适,约稿就来了。
总结一下,就是三个建议:
1、好好写,多多写,好作品是硬道理;
2、多撒网,多投稿,投到地球尽头;
3、让自己被看见,多和编辑交朋友。
祝好。
伟民
*本文系“叶伟民写作”原创稿件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微信公号|叶伟民写作
新浪微博|@叶伟民写作
知乎 | 叶伟民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